-
首頁 >> 校風校紀
綠色的花季VS黑色的暴力
綠色的花季VS黑色的暴力
郾城區第二實驗中學 王林輝
花季是綠色的,它意味著菁菁的校園,美好的希望;暴力是黑色的,它意味著血醒和恐怖,無情和殘忍?;九c暴力,這一對詞語本不該聯系在一起。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見報端,有的中小學校出現了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暴力傾向。它使原本印象中純真的花季籠罩在暴力的陰霾下。更讓人揪心的是,近年隨著校園暴力的不斷升級,其形式已不僅表現為單純的打架斗毆,在某些地方甚至已演變成搶劫、殺人的惡性刑事案件。如今,呈現在老師、家長、社會面前的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問題——如何避免校園暴力?,校園暴力近年來得以滋生漫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校園暴力成因之一:性格因素
一方面就校園暴力的受害者而言,受害者大多膽小自卑,安靜順從。一般對自己的評價十分消極,感覺自己沒用。此外,這類受害者的行為表現容易讓人覺得好欺負。當被欺負時,只是忍氣吞聲,怕說出去后遭到報復。所以,正此種反應使加害者更加毫無顧忌,認為欺負此類人沒什么好怕的。
另一方面,就校園暴力的施暴者而言,他們通常對讀書不感興趣,學業成績較差,常有反抗權威、逃學等違犯校紀校規的行為。此外,他們還對自己的暴力行為引以為豪,缺少同情心,而且對受害者不會有罪惡感或羞愧感。他們大多身體強壯、態度強硬、支配性和征服欲較強,反應敏捷。所以同伴通常會人為將這些人的特質誤為領導才能。
2、校園暴力成因之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中小學生身心發育還不完全,往往需要家長及時的關懷與幫助。亡羊補牢,及時糾正其行為偏差,就不會因孩子鑄成大錯而抱憾終身。面對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孩子,父母卻沒有抽出更多的時間與之談心,即使發現反常的征兆也未加深究。
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如過分的嚴厲或疼愛會使得孩子與父母的關系產生隔閡,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長此以往,輕則會造成孩子在家中少言寡語,心靈閉塞;重則會導致孩子暴躁逆反,以至于欺騙父母,誤入歧途,并以發泄心中積怨。
3、校園暴力成因之三:學校因素
不可否認,盡管校園暴力是社會暴力問題延伸到校園里的現象。但學校是培養人的專門場所,而教育目標又追求的是真善美,所以面對近年來校園暴力的屢禁不止甚至逐步升級,學校是無法推卸責任的。
一方面,就班主任而言,在以下方面對校園暴力的滋生承擔一定的責任。
其一,過分注重學業成績,忽視對學生的身心關懷,導致學生受挫失意,心理壓力過大,轉而借助暴力發泄心中的憤懣,并以此來肯定自己的力量,以獲取老師的關注和同學的敬畏。
其二,拘泥于維持權威,導致老師與學生、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缺乏實效性。特別在道德教育上,老師更是站在訓誡者的立場上維持自己的權威。師生間地位的巨大落差使得兩者產生心靈上的距離。學生 一旦在老師那里受到了委屈與不公,又不敢向老師發泄,就會將心中的不滿直接轉嫁到同學的身上,從而引起校園暴力事件。
其三,班主任的危機處理能力不足,造成老師對于校園暴力的處理不當。在面對違紀學生時,大多數老師會以檢討批評等常規手段對待,若此法無效,也很少有老師會主動尋找其他方法加以及時制止,導致學生質疑老師在處理校園暴力事件上的能力。雖然許多老師會主動找學生談心但大多數效果不佳,無法真正打開學生的心門。許多老師對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就學校管理者而言,在以下方面對校園暴力的滋生也承擔著無法回避的責任。
其一,學校管理制度、德育制度不夠健全和落實。學校對違紀學生不管不問,老師也無法有計劃地輔導行為偏差的學生,造成同伴彼此模仿,無視校規存在。在學生發生行為偏差的早期階段并未及時有效地予以糾正。
其二,學校對校園暴力現象諱疾忌醫。出于“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學校很少主動將校園暴力事件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公開。一旦發生暴力事件,學校也往往希望通過借助經濟補償息事寧人。
其三,學校缺少相關的宣傳與預防措施。如今在追求升學率和競爭力的學校教育下,美育與德育逐漸淪為形式與附庸的地位。此外學校對學生法制和維權教育的怱視,造成許多學生法制觀念的缺失以及維權意識的談薄。正是由于實施校園暴力后果的無知,造成了學生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有恃無恐。
4.校園暴力成因之四:社會因素
人是社會的人,學校也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環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一方面青少年學生往往從現今重功利輕道德的社會風氣中得到負面的污染,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對道德觀念產生淡漠與忽視。另一方面,如今的大眾傳媒信息良莠不齊,而我們在有關禁止青少年接觸暴力文化的法律法規方面又缺少可操作的嚴格規定。在影音制品、電子游戲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暴力場面。這極易使成長中的青少年產生暴力行為的動機。此外青少年對媒體偶像的模仿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媒體偶像(如影星、歌星)把暴力、吸毒當作是玩酷,那些想酷的青少年自然也隨之爭相模仿。
校園暴力給青少年帶來的危害不僅是皮肉上的傷痛,更是孩子們心靈的扭曲。針對先前對校園暴力得以滋生蔓延的原因分析,我認為避免校園暴力的可行之道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從學生角度而言,班主任應加強對有關解決沖突、人際相處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意識到解決沖突的手段有多種形式,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并且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維權宣傳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讓學生能真切的體會到暴力行為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有學者就建議,針對比較嚴重的傷害、勒索、恐嚇等行為,必須進行一系列的司法過程,讓施暴者知道問題的嚴重后果。其目的是讓學生能意識到暴力行為的昂貴代價,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我們學校將會在這些方面做有益的嘗試,并進一步加大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處理力度,凈化校園環境。
其二,從家庭角度而言,家長應更新家庭教育的觀念不能對孩子過分溺愛或嚴厲,當孩子犯了過錯后應耐心勸導,決不能動不動就棍棒相向或放任自流。家長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因此家長肩負著道德上的示范職責,避免家庭暴力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家長應多與學校合作,相互溝通孩子的情況,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出謀劃策。
其三,從學校角度而言,在學校的常規師資培訓中,應注重教師的人際關系處理、師生沖突解決等方面新觀念的養成。學校也會盡量多的舉辦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由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橫向的經驗交流。使師生關系良好的教師有機會向其他老師傳授自己的經驗和技巧,使得老師在遇到困難時,也有求助的途徑。管教學生時體現應盡的責任,當學生行為有偏差時,班主任老師不能坐視不管。要明確表明暴力的危害。而具體的做法應根據學生特點、事件發生的情況及類似行為過去出現的頻率而有所不同。此外,應注重教育的人文關懷,倡導平等、公正的非暴力思想。培養孩子建立一種人性化的道德情感,從而將德育和美育落到實處。教師應時常關懷身邊的學生,以理性的心態處理與學生的沖突。學校還設立了校長信箱等讓學生能私下將心中的煩惱傾吐出來。
其四,從社會角度而言,諸多有識之士已開始用行動來凈化大眾傳媒信息,尤其是網絡信息的“排污清理”行動已初見成效。相關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完善和出臺也會為青少年學子撐起一張保護傘。
上一篇::郾城二實中依法辦學規范嚴
下一篇::沒有了